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不忘初心;有一种精神,让我们奋斗前行。在岁月的流逝中,红色经典犹如清泉,时时荡涤着心灵。
为常态化、长效化推动红色主题书籍阅读推广,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阅读红色书籍,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增强全院职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决心和精神力量,荣县第三人民医院党支部开展“声音里的‘四史’”有声诵读活动,在这里,将由医院党员、团员、职工为大家带来“声音里的‘四史’”诵读作品。
让我们用一首首红色经典诗歌,一篇篇红色经典故事,一声声浓情诵读,致敬经典,汲取力量。
《中国共产党简史》选段文字内容
提出“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在国民经济走向好转的形势下,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宋庆龄、董必武为副主席;选举朱德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刘伯承等为副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陈云、邓小平等为副总理。
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家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第一步要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要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极大鼓舞了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中国人民,并成为他们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不懈动力。
“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代表党中央第一次提出关于“四个现代化”构想:“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7年3月,毛泽东提出,要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8年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沿用了这个说法。1959年底,毛泽东又提出“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完整提法。
“四个现代化”目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长期探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它是一个经过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的目标,是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力量的旗帜。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即使党和国家遇到种种艰难险阻,全国人民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