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患儿小Q因童年情绪和行为障碍收治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武汉市心理医院)儿少病区,入院时体重45kg,身高160cm。经过半个月药物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体重增长到50kg,为此小Q妈妈感到特别焦虑,一方面担心孩子还会继续长胖,想找医生调整药物,一方面又担心调整了药物会影响病情。像小Q妈妈这样的家长真有不少,有的家长在出院后因担心孩子长胖甚至会随意给孩子增减药物,甚至停药,最终导致孩子疾病复发而再次住院。
服用精神科药物导致体重增加怎么办呢?有解决办法吗?可以自行调药吗?
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产生食欲亢进、体重增加、代谢紊乱的不良反应,从而引起的体重增加,基本都可以通过健康饮食,适度运动得到改善。适度运动既能满足营养需求,促进健康,也可以预防便秘,活跃生活及减少慢性疾病风险。家长们不妨试试下面的方法:
1.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谷物。选择优质蛋白食物,例如奶类、蛋类、鱼类、肉类、大豆类的食物。选择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减少零食、加工食品、含有过多盐分、糖分、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保持均衡营养。如冰淇淋、蛋糕、辣条、薯片、巧克力、汉堡、炸鸡、可乐等。
2.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又或者长时间的断食拒食。保证水分的摄入。
3.适度运动,增加基础代谢率,消耗能量。比如慢跑、快走、瑜伽、跳绳、健身操。运动前一定要先热身,运动后要慢慢放松下来避免受伤,注意安全。选择合适的运动时长,循序渐进,不要过度运动。
4.舒缓心情、避免压力过重、为了补偿压力,引起食物亢奋,导致过劳肥。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外出走走、和家人、好友聊聊天。
5.定期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增减药物,或是换药、停药。切记不可自行决定。
6.拒绝自我pua、走出身材焦虑。过度减肥,有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缺乏营养物质导致免疫力低下、痛经、月经周期不规律等。18岁以下青少年并没有准确的体质指数的正常值范围。18岁以上可以计算体质指数(计算公式为BMI=体重(kg)/身高(m)^2。正常值范围在18.5~23.9,体质指数<18.5为偏瘦,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
导致体重增加的原因很多,治疗精神科疾病的药品是引起肥胖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说变胖就是服药引起的。建议家长们一定要督促儿童遵医嘱按时服药,切勿自行减量或停药,以免疾病复发。科学用药,调整饮食,适度运动来保持儿童身心健康。